基本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要点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九九”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认真贯彻学校2012年学院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弘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牢牢把握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基本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紧紧抓住学校新时期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全面实施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学科国际性提升、学校形象建设和新校区建设“五大战略”,开创“十年腾飞”的崭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75周年校庆,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二、工作内容

(一)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1、研究制定本科新生研讨课方案,全面启动本科“一年级工程”,确定本科生导师名单并尽快到位,对入学新生开展有效的学业引导和人生引导。

2、加强新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在新生党员范围内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与训练,充分发挥新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和带动全体新生全面健康成长。

3、加快课程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升级学校已有的网络课程资源。进一步增加校园公开课数量,扩大公开课范围,打造更多的精品公开课程。

4、研究试点本科学分改革方案,贯彻精实学分理念,在适当减少学生课堂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课外学习要求,倡导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精心打造并完善课堂外教育平台,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的学风,探索并试点第二专业、课堂外学分的培养方案。

5、改革博士生招生英语入学考试方式以及综合考试方式;试点博士生基本学制四年制,先在人文学科先行试点,总结完善后再全面推广,切实提高博士生的学术水平和培养质量。

6、推广研究生案例教学模式,探索设计博士生双导师制模式,增强博士学术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并促进其转化。

7、推进学生外语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整体的外语应用能力。提升本科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增强研究生学术英语的交流能力,培养能在国际学术界自由交流的优秀学生和创新人才。

(二)大力加强“中国智库”建设

8、整体规划、系统推进“中国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我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政策研究和成果转化,确立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应用型导向,形成相应的评价机制体系,引导更多的学术研究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9、深入推进“2011计划”,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立足学校的学科基础与优势资源,与兄弟院校、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以“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为重点,通过打造学术支撑平台、行政服务平台和主题研究平台,建立跨学科研究创新机制,有效推动“思想库”建设。

10、加强科研机构规划与管理。拟定学校科研机构发展规划,修订学校科研机构管理办法,重点培育面向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及政策咨询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研究团队,积极筹备申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及重点实验室。

11、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报告和发展报告;继续实施“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项目,年内出版第一批成果。

12、深入推进科研评价体系机制改革。继续突出质量导向和创新导向,修订完善科研奖励办法,切实发挥激励、引导作用,加强系统规划和资源整合。

(三)全面提升国际性

13、深化国际小学期的示范作用,总结好国际小学期的办学经验,学习借鉴国际小学期的教学模式,努力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校园内即可接受到跨文化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

1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与国外著名大学、学科的合作路径,各学院、学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已有资源积极开展工作,逐步实现每个学院、学科都有一个一流的国际合作伙伴。

15、加大外籍专家的聘任力度,未来5年内逐步引进80到100名左右的外籍专家,增强教研活动和教学过程的国际性,并进一步带动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16、强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办好“学生国际交流校长奖学金”项目,进一步加大优秀学生参加国际学习交流的力度与广度,改革完善相关机制。

17、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继续推进留学生招生、培养、管理机制改革,切实提高生源质量,适当增加高水平交换生数量,不断增强办学的国际辐射力。

(四)积极进行大学形象建设

18、整体推进人民大学形象宣传。充分发挥新闻校友专业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充分听取专家、校友的意见建议,从战略上规划人民大学形象建设;进一步提升理论宣传和新闻宣传的主题性,深入挖掘和高度提炼,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19、以75周年校庆为契机,通过“师生关爱基金”义卖、“百场社区公益讲座”等活动,宣传“公益校庆、学术校庆、你我共同的校庆”理念,展示人民大学办学成果和良好风貌。

20、进一步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改版并不断完善新的学校主页和新闻网,启动并加快推进二级网站的改版工作,进一步升级优化邮箱系统,成立图片视频制作中心。

21、继续做好中组部司局级干部选学工作。在课堂教学、组织服务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宣传学校的优良传统,展示学校的校风学风,在选学的领导干部中赢得良好的口碑与评价。

(五)加快推进校园建设

22、加快推进陕北公学旧址纪念馆建设。与延安市有关方面充分沟通协作,尽快完成原有十孔窑洞的修复布展工作,全面回顾陕北公学历史,大力弘扬学校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荣传统,助推75周年校庆活动。

23、正式成立并不断完善苏州校区建设。正式设立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统筹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和中法学院等机构的管理,立足于将苏州校区打造成多文化、多语言的国际人才高水平培养基地,并逐步转化成相对独立办学机构。

24、加快推进通州新校区建设。牢牢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推进通州新校区建设征地、用地手续办理等相关工作,精心做好校园总体规划设计,着眼于建设千年学府,打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高品质的办学环境。

25、大力推进中关村校区建设。完成好校园景观设计及建筑物外立面改造工程的后续工作,进一步提升校园整体文化感和国际化水平;稳步推进东区锅炉房下沉改造工程,启动并加快东南区项目建设进度;完成“三师”的实体移交并推进相关立项和规划设计工作;积极协调推动大华衬衫厂搬迁工作。

(六)始终抓好队伍建设

26、成立并建设好“教师发展中心”,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管理水平。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重视青年教师的锻炼培养工作,把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成为人文社科类高校里的示范,培养打造一支出色的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

27、完善职称评定评价体系。教师突出育人导向,管理职员突出服务导向,进一步明确标准、完善细则,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继续推动《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考核管理办法》修订工作,突出教学业绩,强化激励性考核,试行团队考核方式。

28、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3231”人才计划的实施,加大知名学者特别是学科领军人物的引进力度;试行“特聘研究员计划”管理制度,探索海外人才管理制度体系,积极引导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通过各种形式为学校服务。

29、深入改革和完善薪酬制度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保证薪酬整体提升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体现教学业绩的薪酬体系;密切关注上级部门有关绩效工资改革的动向,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七)全面做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30、做好党的十八大相关工作。切实做好学校安全稳定等各项工作,迎接十八大的召开;精心设计、组织好相关纪念、教育、学习和表彰活动;贯彻落实“1020行动计划”,以实际举措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落实师生关心的若干件实事。

31、做好创先争优活动总结工作。以开展好创先争优总结活动为契机推进学校党建各项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把握质量主题,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始终立足本职,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各级党组织服务师生群众的水平。

32、做好“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入校检查相关工作。按照《关于开展<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集中检查的通知》要求,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做好市委教育工委的入校检查工作,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

33、进一步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完善干部工作体系,加强干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在制定实施学院(系)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等重点工作上取得新进展;继续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推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34、进一步推进“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继续做好党务公开工作,做好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工会和离退休职工等相关工作,做好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离退休教职工和民主党派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35、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抓三班”(班主任、班集体、班干部)、“促三基”(基层、基础、基本);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

36、切实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开展矛盾排查化解,及时掌握影响校园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完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好信访工作,依法按政策及时化解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防范,坚决避免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校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