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

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2020年度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育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08日 编辑: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等

2020年,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整合资源,共开设了84门次课程,相较于2019年增加了52门次,增幅达162%,授课教师来自国学院、文学院、新闻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哲学院等学院。学校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深化教学改革,依托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突出优势,构建了“五大类三维度”课程体系,新开设了“泥塑造型基础”、“魏碑临习与欣赏”、“铅笔与视觉——素描风景写生”、“草木染”、“版画技法”、“融合设计振兴乡村”、“户外演唱”、“声乐演唱基础训练与实践教学课”等一批实践类公共艺术课程,极大丰富了课程体系。2020年度,共4378人次学生选修公共艺术类课程,较2019年增加2308人次,增幅达111%,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需求。

在充分保障美育第一课堂建设的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美育第二课堂。在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开展公共艺术小课堂,发起“艺术战‘疫’”活动,积极助力“停课不停学”,组织学校公共艺术教师录制80期公共艺术短视频课程,吸引近万名师生观看。在学年2020-2021秋季学期,中心开展两期“艺术家进人大”公共艺术教育系列讲座,并通过直播的方式扩大影响力,获得了近60万人次的线上播放量。

同时,学校也以学生艺术团为抓手,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艺生活,推进正向文化、高雅艺术与民族传统文艺在学生中的普及,进一步完善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2020年,学生艺术团7个分团(社)共举办包括1次居家“云演出”在内的10场专场演出、校园音乐角、2021年云端跨年音乐会等校园文化活动,首次采用现场演出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及线下观众累计超过两万人次;参与中国人民大学2020-2021学年开学典礼、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校内外活动、比赛。2020年8月,学生艺术团组织20名学生奔赴云南兰坪、四川荣县开展实践活动。在长达15天的实践时间里,同学们为两所高中开展线上支教活动,举办两场公益演出,惠及400余名群众,拜访非遗传承人,并习得9项优秀传统非遗文艺项目。艺先锋·艺实践”实践活动获立邦“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的校级优秀奖,并入选由共青团中央指导的“趁年轻,去基层2020年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网络展示活动”中的“基层新画卷”名单;同时,实践团队踊跃参加中国共青团举办的线上活动,其实践总结报告在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于中青在线app发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度。同学们在实践中强化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坚定为艺术传播与保护贡献力量的信念,行动得到荣县共青团、四川新闻网等组织的积极报道,形成正面的社会影响。全年,学生艺术团在各项赛事、活动中斩获多个奖项。京剧社获得第十一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大学生甲组铜奖,“艺先锋·艺实践”实践活动获得立邦“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的校级优秀奖,并入选由共青团中央指导的“趁年轻,去基层“2020年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网络展示活动”中的“基层新画卷”名单。

科研方面,学校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完成《“双一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改革研究》项目, 并用研究结果反哺实践工作;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张淳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为“美育进中考”发出高校声音,同时也参加新华网中国美育公开课,就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介绍人大经验,为直播间内160 万观众带来了一场颇具学术高度的美育课;2020年北京市学校美育科研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中,中国人民大学有1篇论文获甲类一等奖(李宇宏、王易《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教中的美育功能》),4篇论文获甲类二等奖(李晰、任昊晨《艺术特长生招生改革背景下高校艺术团建设路径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张放《新时代中国高校美育的新理念与实践方略——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创新研究》;张淳《综合类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实践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顾亚奇《互通·协同·效能:高校美育与德育融合发展的三重逻辑》),成绩突出,显现出公共艺术教育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

此外,学校开展了广泛的社会艺术服务,艺术学院联合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开展“读懂中国”调研项目,组织教师团队赴云南兰坪开展艺术教育帮扶工作、组织艺术振兴乡村活动,并连续开展了十余期艺术扶贫支教线上课程;也与中国文联深度合作,开展“圆梦工程——名师美育课堂”活动,推动艺术扶贫;协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项目”,举办2场慰问演出、16场次文艺培训讲座,服务群众逾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