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要点

一、总体要求

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根本,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中央巡视工作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为推动工作的基础,紧紧围绕教书育人这个中心,在“弘扬传统、振奋精神、建章立制、强化服务、提高效率”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学科国际性提升、美丽校园建设和学校形象建设“五大战略”,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开创“十年腾飞”新局面。

二、工作内容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1.各单位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参加学习讲话精神的专题培训班,始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各院系要结合自身专业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来指导各个学科的发展。

3.学生工作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有新的举措和新的办法,开展创新性的学习。

(二)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

4.按照中共中央刚刚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认真做好学校相关制度的配套建设工作,继续抓好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化水平。

5.紧紧依靠全校的师生员工、中层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骨干,做好基层党委领导班子和行政班子的换届工作,把握好方向,选出党信任的、师生员工信任的好干部。

6.进一步抓好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党建工作、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等,组织力量研究好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应对措施。

(三)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7.继续做好舆论导向工作,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有理论深度和社会影响的宣传教育活动。

8.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在课堂、论坛、报告会、校园网络等方面加强管理,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9.继续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方面推出新的举措。

10.融入新媒体环境,探索新闻宣传新途径,在推进人大形象的建设和传播方面做出新的努力。

(四)纪检、监察和审计

11.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央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精神,在预防防范、建章立制方面加强纪检、监察工作,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12.强化审计工作,使之常态化,在提高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重视审计结果的合理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审计的服务功能。

(五)统战工作

13.坚持人民大学统战工作的特色,在统战理论、政党理论、台港澳政策研究方面,继续体现人大特色,体现学校作为党的智库的重要作用。

14.继续做好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的相关工作,帮助各民主党派做好自身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支持他们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15.在国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进入关键期、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的形势下,认真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维护首都与高校的和谐稳定。

(六)“2011计划”申报和学科建设

16.在新一轮的“2011计划”评审工作中,举全校之力加大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建力度,认真做好申建筹备工作,力争有新的突破。

17.各学院和学科责任点要高度重视、树立自信,以更加强烈的忧患意识,全面整合自身优势,认真找出短板和不足,拾漏补缺,为迎接新一轮的学科评估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

18.完善相关制度:一是跟踪2013级本科生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检查监督执行环节;二是根据新的助教管理办法,落实本科课程助教的审批、配备、考核;三是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奖励评价机制,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四是将选课、排课、排考试、教室管理、成绩管理、毕业审核、推免研究生等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五是对照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指标,总结、梳理相关工作,做好迎评准备。

19.落实“5111”计划:“5”是要结合教育部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推出5门代表学校整体优势和学科特色的形象课程;第一个“1”是指建设第一批10门跨专业学习的数字化课程;第二个“1”是指重点建设10个名师沙龙;第三个“1”是指陆续推出100种左右优势专业的精品教材。

20.办好2014年国际小学期,加强国际研学相关制度建设。做好2014年国际小学期课程安排、教师聘请、学生选课、教学运行、学生活动等相关工作。结合国际研学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国际交换学习的选拔机制,加大各项目宣传力度,从制度上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学生申请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换学习项目。

21.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做好2012和2013项目的结项评审及评优表彰工作,组织好第五届大学生创新论坛,做好2014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通过系列讲座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项目的实施效果。

22.做好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结合教学实践和第七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认真总结成果运用和推广情况,努力做好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

23.做好中长期招生整改和舆论引导工作。根据中央巡视组巡视意见,认真分析招生各环节风险点,建立集体决策、责任追究和权力监控体系。积极推进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各类招生尤其是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流程管理,规范招生文件档案和电子记录的管理,加大招生信息公示、公开力度。集中一切力量,做好招生咨询宣传工作,积极应对和接触媒体,通过有效方式正面引导,营造有利舆论环境。

(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24.以全面提升质量为导向,系统推进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改革。以“质量导向、分类指导、分层管理、稳步推进”为原则,以塑造拔尖创新人才为导向,重点改革和完善突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生人才选拔机制、以岗位需求为核心的导师资格核准机制、课程与论文质量并重的质量评价监督机制、鼓励创新的研究生奖助机制。

25.继续落实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工作和关键环节。继续完善硕士生初试改革、推荐免试制度,完善助教选拔机制,完善博士生选拔方法,改革入学外语考试,完善全员硕博连读机制等。在专业硕士培养方面,继续做好案例教学与案例库建设工作,研究实施教学质量标准。

(九)学生管理和团学工作

26.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人才培养路线图改革、读史读经典活动等学校重要改革项目创新性开展工作。

27.认真做好贫困生学生的资助,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培训和指导、入学及毕业教育等,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28.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科学开展舆情调查,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学生的舆论引导,制订舆情应对预案。

29.进一步加强团学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以此带动全校学生素质的提高。

30.结合学生的学业,做好以“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为重点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系列创业创新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31.加强学生社团、报纸、艺术团的工作,为校园文化艺术的繁荣作出贡献,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十)科学研究

32.做好各类项目申报工作。做好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各类项目申请工作;认真组织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各个批次申请工作及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选题的申报工作;认真部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管理学部2014年度项目申请工作等。

33.做好项目评审和成果评奖组织工作。认真做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等项目的材料评审工作。进一步完善科研评审办法和程序,同时强化科研成果发表,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的科研立项和成果评奖,为迎接新一轮学科评估做好成果准备。

34.做好项目年检、中检、结项工作。认真做好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项目检查和校内预评估,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等等各类项目的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结项工作。继续修订完善科研考核目录。

35.做好研究机构管理服务和重要学术活动组织工作。组织完成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年度计划、预算申报、重大项目申请和第三次评估工作;做好重大项目的过程管理与跟踪服务工作;做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4及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评奖的筹备工作。

(十一)师资队伍

36.研究和实施人才战略。制定《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步骤和保障条件,建立健全规范、统一、透明的人才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对上一轮学科评估排名前三的学科进行队伍分析,提出老中青三代人才队伍布局方案。加快研究制定青年学科骨干教师提升国际性培养项目和海外归国教师深入基层挂职实习项目的实施细则,明确支持政策,加大培养力度。加大对各类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扩大优秀学者的社会影响。

37.继续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稳步推进“3231”人才计划,在若干主流优势学科加大知名学者特别是学科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围绕高层次人才组建一批高水平团队,为新一轮的学科评估做好人才准备。

38.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决策机制,出台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调整方案,逐步加大投入,提升对现有教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全力做好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开展贴心服务,集中优质资源为优秀人才营造出“归属感”,真正“留住”人才。

39.做好2014年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工作。适度调整现有教师职务评聘制度,进一步完善评定程序,坚持教授治学,适度扩大副教授评聘权限移至学院的试点工作。突出育人导向,加大对申请者在人才培养方面贡献的考察,不断完善教学准入制度,逐步建立起人才培养业绩优先评价的教师职务评聘制度。积极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做好离退休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十二)国际交流

40.筹备召开学校外事工作会议,筹备成立“国际交流咨询委员会”。利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访欧、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等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机遇,筹划组织重大交流活动,切实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推进国际交流伙伴建设、英文网页和全英文项目建设。加强外事工作人员培训。

41.做好孔子学院建设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充分利用汉语国际推广十周年庆祝之机,系统总结我校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经验和成绩,深入分析在汉语国际推广,特别是孔子学院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和理顺工作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十三)校园建设

42.继续推进美丽校园建设工作。重点推进中关村校区东南区综合楼和学生宿舍的建设,根据上级部门新的评估要求,尽快完成审批手续。继续推进教学科研设施的维修改造工程。推进明德楼的管理规范化建设。

43.继续推进通州东校区建设工作。启动校园单体规划,加快土地征收手续报批,尽快落实东校区用地内市政设施及道路调整等前期准备工作,尽快推进附中和附小项目选址、教职工住房等配套工作。

44.继续千方百计地拓展办学空间。积极与北京市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继续加快推进大华衬衫厂搬迁工作。着手回购中关村校区内已售不可上市成套家属住房。继续推进铁一号老校区的改造工作。

45.继续做好苏州校区的各项工作。继续推进土地及资产回购工作,完善校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组织框架、管理模式等,继续创新办学机制,挖掘区域优势,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十四)后勤保障

46.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一是争取资源,既要积极争取上级单位拨款,也要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品牌优势,努力提高创收收入、捐赠收入等,为学校东校区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务保障;二是规范管理,以中央巡视反馈意见为核心,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47.多方式缓解中青年教职工住房困难。一是争取外部资源,充分利用好政府保障性住房政策,帮助教职工做好限价房、公租房申请配售和租用工作;二是盘活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周转房;三是创新机制,扩大住房市场化、社会化改革。

48.深入开展节约型校园和文明校园建设。加紧制定节约型校园规划;继续做好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做好拆除违建、清理群租和游商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增加本校师生的使用时间;完成学生公寓的标准化建设;5月31日前完成学生公寓的空调安装工作。

49.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是稳步扩充校园网出口带宽,继续改进和提高无线网络质量;二是全面推进“微人大”建设,将网络、应用软件和平台、一卡通、多媒体等IT服务及相关人员进行充分整合,升级校园卡管理中心;三是深入推进“一张表”工程,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十五)安全稳定

50.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各部门按照任务分解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认真完成“平安校园”验收的各项工作,保平安、促发展。

51.按照现代科技的要求,积极做好“校园110”综合指挥平台的建设,通过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安全防范水平。

52.在以往应对突发事件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应对预案,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管控,提高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

53.加强做好政治保卫工作,在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和特殊敏感时期,做好相关工作,为首都稳定作贡献。

54.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切实消除消防等各类安全隐患。

(十六)精细化管理

55.在全校推进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模式。继续探索建立校园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化数据库,改进服务形象,提高服务效率;在后勤保障系统继续全面、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工作;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做好制度设计,狠抓细节落实,通盘考虑,逐步推进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模式在全校管理系统的建立。

56.推进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建设系统工程。全面推进章程建设的配套、运行和落实阶段相关工作,以学校章程的发布实施为契机,从刚性和细致性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推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57.强化服务意识,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各行政部门要在现有人员规模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和意识,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继续制定和落实好“1420行动计划”,切切实实为师生解决实际困难。